2024年10月自考00468德育原理真题及答案
202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我国,德育原理的价值性首先就体现为其明显的
A.集体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立德树人性质
D.品德引领性质
2.从德育本质的角度看,在德育中受教者所需掌握的是社会普遍价值下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
德情操,指的是
A.德育是规范化教育
B.德育是社会化教育
C.德育是个体性教育
D.德育是综合性教育
3.德育活动因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客观具有的作用指的是
A.德育功能
B.德育本质
C.德育目的
D.德育效果
4.人类德育起源的物质基础是
A.人类已经从古猿进化为人类
B.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增强
C.人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劳动关系的交往关系
D.人类在产生时所具备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
5.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
B.教育思想和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C.制定者的某种思想认识或观念
D.社会发展状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6.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确立的理念是
A.回归思想品德
B.回归思想政治
C.回归生活世界
D.回归社会实践
7.品德的形式结构的四个要素是
A.思想、政治、法律、道德
B.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
C.思想、政治、道德、心理
D.道德认识、情感、心理、实践
8.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中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班杜拉
D.埃里克森
9.直接德育课程通常都是
A.德育活动
B.其他学科课程
C.德育管理
D.国家德育课程
10.传统德育过程模式与现代德育过程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实施过程的形式差异
B.对于道德教育发生机制认识的根本性不同
C.外在环境在学生道德成长中的地位
D.成人权威在学生道德成长中的地位
11.通过奖励和惩罚这两种积极和消极的强化方式去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德育方法是
A.讲授法
B.激励法
C.训练法
D.奖惩法
12.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受中国共产党委托直接领导少先队的是
A.中华全国总工会
B.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C.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D.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13.学生品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
B.发现和解决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而采取的管理手段
C.强调终结性评价
D.强调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14.在德育体系中,作为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规范体系,也是对德育资源内涵的道德价值的提炼和浓缩的是
A.德育目标
B.德育主体
C.德育内容
D.德育资源
15.既是德育资源最具有影响力的生命载体,同时也是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主体性途径,指的是
A.学生
B.教师
C.家庭
D.社区
16.在开发和利用国外德育资源时,我们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优势,要在保持自我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德育资源,这要求我们要有清醒的
A.文化自豪感
B.文化自觉
C.文化优越感
D.文化自我
17.按照影响效果性质的不同,德育环境可以分为
A.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B.正面德育环境与负面德育环境
C.显性德育环境与隐性德育环境
D.校外德育环境与校内德育环境
18.学校中对于个体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具有影响作用的理念环境体系,是学校德育的
A.物质环境
B.制度环境
C.精神环境
D.人际环境
19.既是德育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资源,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选择,这指的是
A.德育目标
B.德育环境
C.德育内容
D.德育模式
20.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
A.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
B.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
C.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
D.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德育功能的类型有哪些?
22.简述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及其形成途径。
23.简述榜样示范法的涵义及运用该德育方法要注意的问题。
24.仪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25.简述同辈群体及其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什么是德育活动课程?结合实际事例,论述德育活动课程实施时应贯彻的原则。
27.联系学校德育实际,论述学生品德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28.案例材料
2017年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关于“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这一德育目标作了这样的设置: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小学中高年级。教育和引导学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初中学段。教育和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高中学段。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
问题:请运用德育目的确定的依据和德育目标分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关于“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德育目标设置的看法。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